当前位置:首页 > 指南针计划

原始瓷的烧造

 发布时间:2014-11-13


东苕溪先秦原始瓷窑址分布示意图


东苕溪流域先秦窑址分布图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原始瓷窑址来看,浙江占了绝大多数,而浙江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为主体。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窑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本窑区从夏商时期开始出现窑址,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绵不绝,基本不曾间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窑区。

2、窑址密集、生产规模大。

  从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地区商周时期窑址已超过130处,数量相当地庞大,这是其它任何一个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种类丰富。

  除生产日用的碗、盘、碟类器物外,还大量烧造象征身份与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这些礼乐器包括作为礼器的鼎、卣、簋、豆、壶、壘、罐、瓿、盘、盆、鉴、三足盘、镂孔瓶、提梁壶、提梁盉、匜、钵,和作为乐器的甬钟、句鑃、錞于、悬铃、悬鼓座。而这些大型礼乐器的生产,目前仅见于东苕溪流域。

4、产品质量高。

  原始瓷的发展,有几个里程碑式的跃进;第一个跃进发生在夏商时期,原始瓷在几千年陶器发展基础上终于发明成功,并且一出现即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这一时期的原始瓷进化论是胎还是釉均不是十分稳定,处于发展的初期(图14);第二个跃进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胎釉完全成熟,胎质较细,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强,而且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大量各种形态的礼器与日用器,包括盉、尊、罐、盂、瓶、盘、碟等;第三个跃进是战国早中期,这一时期许多产品体型硕大、制作规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青翠匀润、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强、几乎可以与东汉以来的青瓷相媲美,不仅标志着原始瓷已完全成熟,也是原始瓷发展的最高峰。

5、龙窑成熟,窑具形态各异,装烧工艺成熟。

  在夏商时期南山窑址出现最早烧造瓷器的龙窑,但尚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处于龙窑发展的起源阶段,经过西周春秋时期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龙窑已完全成熟:长近10米,坡度为10多度,并且为了更好地利用窑温而前后坡度有一定的差异,窑底使用很厚的细砂层,火膛作横长方形,宽不足1米,与窑床的比例相当合理。

  在窑具的使用上,春秋时期大量出现作为间隔具的托珠,形体小、制作精细,可有效地保护釉面。战国时期则大量涌现各种支烧具:有直筒形、喇叭形、托盘形和浅盘形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器物使用不同的窑具,成功解决了甬钟、句鑃类器物的装烧方法,装烧工艺相当成熟。

6、独立窑区的形成。

  自商代开始,本地区即形成独立的窑区而不再依托于遗址中,并且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制瓷业已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存在。进入西周晚期,各窑址基本纯烧原始瓷,这也是目前其他同时期的窑区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商代龙窑炉


战国龙窑炉


大型支烧具


商代原始瓷豆


西周晚期原始瓷鼎


德清亭子桥窑址出土标本各种胎色


德清亭子桥窑址出土标本各种釉色


战国原始瓷器座


战国原始瓷甬钟


战国原始瓷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