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讨论

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

 发布时间:2010-10-15

   窑址位于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神村东山自然村村北的亭子桥,2007年10月~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对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揭露出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原始瓷和少量印纹硬陶器标本,以及各种窑具,同时兼烧极少量印纹硬陶器的战国窑址。

   窑炉形态均是建在小山缓坡上的长条形龙窑,7条窑炉遗迹分三处集中分布,每条均有2或3条窑炉先后叠压打破,其中以2好窑炉遗迹保存最好,窑床与火膛保存基本完整。通斜长8.7米,窑床宽3.32~3.54米,总体具有短而宽的特点,颇具地方特色、窑底斜平,坡度不一,以中段最大,达17°,前段和后段较小,分别为5°和7°。窑底铺细黄沙。窑壁未用砖形土坯垒砌,系用草拌泥糊抹而成,残高0.2~0.4米。火膛呈长方形。

窑址遗迹全景

   出土的原始青瓷产品,胎质大多细腻坚致,胎色多呈灰白或青灰色,釉色以青中泛黄者最为多见,青中泛灰者次之,少量呈黄色和淡青色,不少器物上还局部具有乳白色的窑变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烧成好的产品,火候很高,质地坚硬,釉面匀净莹润,玻光感强,产品质量基本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产品除一般的碗、盘、杯、盅、钵、盂、碟、盏等日常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与乐器。器形有盆形鼎、甗形鼎、豆、平底鉴、三足鉴、平底盘、三足盘、圈足盘、平底盆、提梁壶、提梁盉、镂孔长颈瓶、尊、罐、瓿、三足壶、匜、镇、甬钟、錞于、钩鑺、三足缶和鼓座等,器类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仿青铜的力气与乐器,造型上完全模仿同类实用青铜器,形象逼真,制作精良,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精品。

窑址废品堆积层    


   产品均采用明说裸烧的方法。一些体型较小的碗、盘、杯、碟、盏等一般生活日用品,往往是几件大小不同的器物套叠在一起直接着地烧造,叠烧数量不多,一般只两三件,最多4件。而各类体型硕大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则均是单间用支具支烧或直接着地烧造。大仙的支具有直筒形、喇叭形、束腰形、托盘形和覆盘形等多种形式。

   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是越文化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与突破。它的发现,终于为这些年江浙地区越过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窑口与产地,表明战国时期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就在今天浙江地区的德清。窑址产品中一大批烧成很好、胎釉质量高、体形硕大厚重的大型仿青铜的礼器与乐器,代表了原始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亭子桥窑址的制瓷技术已显得比较成熟。因此,德清亭子桥窑址的发掘资料,对于重新认识战国原始青瓷在成熟青瓷出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研究中国陶瓷发展所。特别是有关中国成熟青瓷的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执笔:   陈元甫

领队:   陈元甫

主要发掘人员: 陈元甫   郑建明   周建中   费胜成

              岳友军   王春明   孙晓治

已发表资料:   陈元甫:《浙江德清发现战国时期越过“国窑”》

               ,《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