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集锦

追访德清迄今发现的国内最早先秦时期窑址群

 发布时间:2014-11-13

瓷之源秘考

  本报记者 刘慧

  【引子】

  它是迄今发现的、国内最早的为王室与贵族烧造仿青铜礼器与乐器的窑场——浙江德清的火烧山、亭子桥、长山……

  清脆的瓷之声,传来了悠远的历史回响;厚重的尘之土,掩埋了曾经的辉煌源头。

  从5年前发现和挖掘窑址,到列入2012年国家指南针计划,到2013年,我有幸再次跟随省考古研究所“瓷之源——浙江早期瓷窑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的脚步,踏上这片神秘的田野,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无比敬意,一起追寻远古的瓷之源……

  【寻觅】

  是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陈元甫、郑建明,以及德清县博物馆馆长俞友良和朱建明等考古队一行,来到即将恢复的龙窑建设基地。

  放眼亭子桥8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四周被一片翠绿的竹林所环绕。

  就是脚下这方土地的一系列发现,公元2008年4月28日,中国陶瓷史在这一天注定要被写上浓重的一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德清县人民政府在德清共同主办了“瓷之源” ——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火烧山、亭子桥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进行了周密的论证与研讨,一致认为德清县 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器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烧造达到了整个先秦时期的最高工艺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充分证明了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区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陈元甫说,亭子桥窑址的发掘成果主要体现在发现和确定了原始瓷仿铜礼乐器的烧造地在德清。“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内容广泛,目前主要探索的是原始瓷的最早起源在哪里?”陈元甫说,其中包括原始瓷也即瓷器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起源两个难题,2009年成立的“瓷之源”课题组在东苕溪中游的德清和湖州连续开展了几年的原始瓷窑址调查,希望能发现最早的原始瓷窑址,用以证明原始瓷的起源就在浙江。

  西起火烧山、东至冯家山、北自跳板山、南及鸡笼山,“瓷之源”课题组,苦苦地探寻着……

   郑建明兴奋地指着远处山岗说,新发现的大量窑址,使德清的窑址发现的数量在2009年即超过了70多处。窑址分布十分密集,集中在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 的范围内,其中亭子桥、下漾山、窑坞里、下南山等区域整体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众多窑址的发现,基本确立了从商代至战国时期更完整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 深入探索青瓷起源,提供了大量的标本材料。

  “你知道吗?我们还在德清首次发现数处商代窑址。”陈元甫说,这个流域商代窑址原先仅有湖州 南郊的黄梅山一处,而这次在德清发现的数量达到了近10处之多。对比两地窑址:黄梅山窑址产品以原始瓷为主,器型主要有豆、罐、钵等;德清的商代窑址产品 以印纹硬陶为主,主要是器型巨大的坛、瓮等,还有少量的原始瓷,原始瓷器型主要是豆。从目前的初步分析来看,这两类窑址的差异,可能代表时代上的区别,如 此我们对商代亦可尝试进行编年研究。因此有理由认为该发现是商代原始瓷考古上的重大突破。

  【解密】

  对瓷之源的探寻,永无止境。

  如今,我们再次来到德清洛舍镇砂村青龙山一带,看到了“瓷之源” 课题组于2012年新发现的20多处窑址,使龙山窑址群的数量达到了130多处。此次重大发现是在武康城西的城山东麓,发现了以烧造原始瓷为主南山类型商 代窑址,证明该类型的窑址不仅限于湖州的南部地区,在德清亦有分布;同时在尼姑山发现一种新的类型的商代窑址,称为尼姑山类型,使商代窑址类型达到了3 处,该类型的基本特征是包括印纹硬陶与“硬陶”或原始瓷,印纹硬陶纹饰以云雷纹为主,较为粗大,但较规整,少量曲折纹,器型主要是高领罐。“硬陶”素面, 胎呈土黄色或砖红色,质较松,表面光洁,局部可见有极薄的青灰色点状凝釉,从纹饰等分析该类型的窑址时代可能较水洞坞类型为早。

  至此,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分布范围、面貌变得清晰起来。

  2012年6月6日,“浙江原始瓷考古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工作站”在德清正式挂牌。原始瓷研究中心不仅是“瓷之源”课题组研究场所、原始瓷窑址标本展示中心,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

  同年12月,瓷之源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正式列入国家指南针计划——“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原始瓷起源及先秦原始瓷制作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 院、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德清县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共同参与,进行瓷器起源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解决瓷器起源中的许多重 大问题。

  窑址的年代确立,是本课题面临的重大难点问题之一。

  窑址地层中碳样的获取相当困难。那是2010年冬,北京 大学考古实验室的吴小红和崔剑峰冒着鹅毛大雪,在冰天雪地的现场取样和浮选,而此次取样的测试结果是目前确定窑址年代的最可靠依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冯松林多次专程到现场取样,他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推进不可分割的部分;南京师范大学师生对湖州南山窑址周边环境进行了采样分析……

   “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是目前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沈岳明说,本窑区从商代开始出现窑址,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绵不 绝,基本不曾间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周时期窑区。其中目前最早的夏商原始瓷窑址均集中在这一流域。在浙江周边福建、江西、广 东等省也有商周时期窑址的发现,但它们窑址数量少、规模小、出现时间迟、年代序列不完整,其重要性和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群无法相比。

   窑址密集、生产规模大。从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地区的窑址不仅发现数量多,已达130多处,数量相当庞大,这是其它任何一个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许多 窑址如亭子桥窑址,分布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出现了晚期窑址中常见的纯瓷片层堆积,产品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产品种 类多,产品质量高。除生产日用的碗、盘、碟类器物外,还大量烧造象征身份与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这些礼乐器包括作为礼器的鼎、卣、簋、 豆、壶、垒、罐、瓿、盘、盆、鉴、三足盘、镂孔瓶、提梁壶、提梁盉、匜、钵,和作为乐器的甬钟、句鑃、錞于、悬铃、悬鼓座。而这些大型礼乐器的生产,目前 仅见于东苕溪流域。

  由此认定,东苕溪流域,是烧造瓷器的龙窑起源与成熟的地区。

  郑建明指着龙窑说,在夏商时期,南山 窑址出现最早烧造瓷器的龙窑,但尚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处于龙窑发展的起源阶段:窑炉整体较短,仅7米左右;坡度达到20多度;底部不铺砂而较为不平;火膛 几乎占据了窑炉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其形状呈长条形,并且位于山坡上,有一定的坡度,具备了龙窑的基本特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烧造原始瓷器的龙窑。经过西周 春秋时期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龙窑已完全成熟:长近10米,坡度为10多度,并且为了更好地利用窑温而前后坡度有一定的差异,窑底使用很厚 的细砂层,火膛作横长方形,宽不足1米,与窑床的比例相当合理。

  另外,战国时期则大量涌现各种支烧具有直筒形、喇叭形、托盘形和浅盘形 等多种形式。窑具的胎泥和制作有精粗之分,精者瓷土制成,胎质细腻,制作规整,表面平整光洁。粗者一般黏土制成,胎泥中夹有粗砂,器形不甚规整,表面显得 粗糙。不同的器物使用不同的窑具,成功解决了甬钟、句鑃类器物的装烧方法,装烧工艺相当成熟。

  重要的是,自商代开始,本地区即形成独立的窑区而不再依托于生活遗址中,并且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制瓷业已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存在。进入西周晚期,各窑址基本纯烧原始瓷,这也是目前其他同时期的窑区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区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窑址群,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研究原始瓷起源、探索 “瓷之源”的最理想区域,也是探索成熟青瓷起源的先决条件。

  无疑,德清先秦时期窑址群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座高峰。